Xin-Yu
  • 首頁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服務項目
    • 服務收費
    • 演講邀約
    • 晤談空間
    • 合作夥伴
    • 申訴管道
    • 其他心理相關資源網站
  • 專業團隊
  • 諮商預約
  • 心寓文章
  • ENGLISH

停滯生活下的自我厭惡

6/27/2025

0 評論

 
圖片
文|麥志綱  臨床心理師

你是不是也曾有這樣的時刻,害怕停下來的感覺而開始自責?

或許停滯有它的意義,讓我們試著理解原因和面對的方式...

  或許不到絕望的感覺,但不再往前的狀態,是許多人所害怕的,更何況是在諮商會談裡的我們。『往前進』是我們對於生命持續發展的簡略嚮往,『往前進』可以是用雙腳雙手去走的,也可以是對心境狀態的想像;而有了往前,也時而會退後,退後時我們襲來鬱悶、失落與無力,但在頓挫之間,『停滯』總讓我們放大了退後、對往前無望、又對當前煩躁不安;對比於我們對自身的最厭惡境界,『停滯』可以是對命運的懷疑,又對自身能力的怨懟。

  許多諮商的會談確實也是以此命題而進行的。大家總是對於『停滯』感到不滿與慌張,但我們的思緒不會因為停滯的生活而放空,時而反身因停滯,開始對自身嚴厲的檢視與自我批判,好似停下來的生活得以讓我們慢慢檢視自己的不足,積累自我厭惡的證據,為當前脆弱的自己鋪下打擊的話語。
​

  是否有過『停滯』的感覺呢?又是否有過『比起倒退你更痛恨停滯』的心境呢?大家時常這樣說的:「為什麼我感覺什麼事情都沒有做,我應該要趕快去振作起來,但每天就只是躺著,要不無所事事」、「我覺得自從事情發生後,我好像樣呆在原地,一天過一天,記不得發生了什麼,自己好像停下來了,這種感覺好窒息」。當然『停下來』可以是休息,放慢腳步,但停下來時常更是罪過,或是自我墮落的證明。反過來看,大家還是期待自己是持續往前的,也就對『停滯』如此厭惡。
​

在會談中討論『停滯』
  
  『停滯』到底是休息,還是生命的頹敗,可能是生活中反覆出現的自我問答場景。而對『停滯』保有寬容,還是厭惡,又是另一個意識層面的自我觀察,以後設(metacognition)為基底的往內觀看,很少是僅存於現象上的,更多是評價甚至是批判。
​

  所以,討論『停滯』這件事情,時常也是在討論『我們如何看『停滯』這件事情』。如果內心只想著單一的去向,例如我想要趕快畢業,那判斷自己是否有在『停滯』那就可以單純的觀察到自己是否有在進度上完成學分,又或是是否有客觀的事實,如老師的怠慢,而讓自己有所『停滯』了。如果『停滯』是因為外在環境的阻擾,我們的失落不至於轉向自我厭惡,但如果『停滯』是因為往內的歸咎於缺乏努力,時常對自己的厭惡就油然而生,我們常會對自己說「為什麼我以前那種專注消失了,我感覺現在的我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圖片
  但『停滯』時常也不只是絕對狀態下的感覺,時而在會談中的討論相對複雜;『停滯』也可能是相對的自我狀態,或許我在工作上表現滿意,也持續前進,但回頭望下家庭,我卻因疏遠而感受不到悸動,感情陷入對比於工作實在是差強人意;也可能會反過來,或許家庭生活帶給自己某種平穩與安定,但在職場上的自己好像早就不在有所期待,一起關乎自身的期許也都已消散,對比之下頗有罪惡之感、力不從心;看著生活的整體,我們時常因失衡而感到停滯,雖然細看內涵總有一件事情做好了,但我們必然看見另一件沒做好的事情,也時常因無法圓滿而感到厭惡,並對自我深深地贈恨。在對比的心境下,就好似我們因負起責任而哭喊失去自由,因獲得自由而厭惡那因不負責任而自私自利的自己。

追著『停滯』的尾巴,問著起源,也提該何去何從。
​

  如果能把自己的『停滯』與『因此而自我厭惡』的心情講清楚或許就好了。我們免不了的會想問為什麼到了這樣的狀態,『朔源』一直是會談對話的核心之一,我們必須好似有責任地把這件事情理清楚。時常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來找找看可能的起源是什麼,是否因為自己的專注能力不足、還是自己太過於完美主義傾向、又或是面臨的認同危機,不在相信自己走在適合自己的正確道路上、也可以是來自於原生家庭父母的責備,削弱了我們破斧成舟的勇氣。找尋原因的過程也是自我覺察的過程,在會談中也讓『停滯』產生了生命的積極功能,好似我們與之正在形成友誼,與『停滯』交上朋友。

  與『停滯』建立友誼,很像是探尋這件事情的過程,我們嘗試關照,嘗試靠近,也嘗試保持適當的界線,當然友誼也會有糾葛,時而感到沈重負擔,當相處的氣氛不對,我們厭惡自己,當然也厭惡『停滯』,當然『停滯』也依然是我們自身的靜像。如果『停滯』跟我們可以有著友誼,我們當然也可以寬容以待,也可以憎惡厭煩,但因為有著客體的關係想像,該如何處之的態度,也得以轉化成我們的某種選擇。

  在『建立友誼』的這種說詞下,觀看『停滯』這件事情更是一種價值上的選擇,也像是一種靠近生活邊境(living on the frontier)的考核,觀看或許是一種認知策略,而反思自我厭惡則是重新捕捉合適的行動選擇。而會談也恰恰可以是尋找認知此況的視野,與再次為該如何行動而有所選擇的經驗,當我們嘗試追著自己『停滯』的樣子時,好像對自己的厭惡已經有轉圜的機會。

後記
  
  我時常在會談裡討論到關於大家自身的『停滯』狀態,當生活停了下來,就有一種窒息的體感,好像總是在胸悶,又好像總是需要大口呼氣。『停滯』的感覺讓人很焦慮,也感到鬱悶,更會因為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感到對自己狀態的不信任與厭惡。如果短時間沒有體會到突破,我們就會陷入長時間的鬱悶與對生命意義的自我懷疑。所以『停滯』的感覺發生時,那一瞬間也確實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剛好碰觸了某種臨界點,而這也是很多人選擇諮商會談來解決的原因,但『停滯』這個感覺的背後,往往是數年累積下的某種價值上的挫敗,或是長時間因性格而有所積累的困境,如果能找出這些關於自己狀態的具體說明,總會是有建設性的,而理解了自己後也才能有所選擇,或說至少換一種面對的方法,因為當前的面對已經到達極限。能開始面對停滯的生活一直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充滿勇氣,也時常比大家想像中的更具有盼望。



參考文獻:
Clarke, A., Simpson, J., & Varese, F. (2019).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clinical utility of the concept of self-disgust. 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 26(1), 110–134. 

Fisher, J & Andreas, S. (2012). The Anatomy of Self-Hatred: Learning to Love Our Loathed "Selves”. Psychotherapy Networker, July/August 2012.

Neimeyer, R. A. (2009). Constructivist psychotherapy: Distinctive features. Routledge/Taylor & Francis Group. 


圖片
預約諮商
作者/
麥志綱 臨床心理師

現任   心寓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經歷  坐忘心理治療所所長、宇聯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新竹生命線員工協助方案特約臨床心理師

​專長   因關係、成長、或生存處境所延伸的受苦經驗;憂鬱、焦慮與情緒議題,以及相伴的思緒困擾;對人際相處的失落與角色轉換議題;創傷經驗所延伸的適應性問題;面對精神疾病所帶來的生活適應困境;自我的成長與認同困境;關係衝突與家庭生活困境。
0 評論

您的評論將在核准後發佈。


發表回覆。

    作者

    心寓心理師群

    文章時間

    六月 2025
    五月 2025
    四月 2025
    三月 2025
    二月 2025
    一月 2025
    十二月 2024
    十一月 2024
    九月 2024
    八月 2024
    七月 2024
    六月 2024
    四月 2024
    三月 2024
    二月 2024
    十一月 2023
    十月 2023
    九月 2023
    八月 2023
    七月 2023
    六月 2023
    五月 2023
    四月 2023
    三月 2023
    二月 2023

    類別

    全部
    人際關係
    伴侶關係
    家庭互動/親子關係
    自我探索
    認識心理諮商
    遊戲治療/藝術治療

    RSS 訂閱

  • 首頁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服務項目
    • 服務收費
    • 演講邀約
    • 晤談空間
    • 合作夥伴
    • 申訴管道
    • 其他心理相關資源網站
  • 專業團隊
  • 諮商預約
  • 心寓文章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