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Yu
  • 首頁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服務項目
    • 服務收費
    • 演講邀約
    • 晤談空間
    • 合作夥伴
    • 申訴管道
    • 其他心理相關資源網站
  • 專業團隊
  • 諮商預約
  • 心寓文章
  • ENGLISH

生了孩子,婚姻是走向幸福,還是走進墳墓?

11/29/2024

0 評論

 
圖片
文|趙薏婷 諮商心理師

有了孩子,我們會更加幸福吧?
但是為何關係卻越來越死氣沉沉了呢?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改善夫妻關係的小方法...
  你曾經想過「有了孩子,我們會更幸福圓滿吧?」這樣的想像是在什麼時候開始產生分歧的呢?每隔一陣子,離婚的念頭就會浮上來,隨著爭執結束,又覺得可以過得下去。究竟,婚姻關係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死氣沉沉的?

  對媽媽來說,懷孕時老公的體貼備至,產後才發現老公只是「單細胞生物」,經常只會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寶寶小的時候,喝奶、安撫、夜哭經常只有媽媽一把罩;寶寶長大一點以後,什麼事都只要找媽媽,還得被老公嘲諷是你「太寵孩子」(媽媽OS:如果你有功能一點,孩子會只找我嗎?)媽媽為孩子殫精竭慮,除了關注身心發展,還得想著吃哪些食物才健康、要參加哪個共學團體、假日安排去哪裡玩,種種努力,卻被說成「想太多」或「太焦慮」。媽媽心裡好委屈,明明最累的是你,你的付出卻被視而不見?


  對爸爸來說,老婆在生孩子前,常常都是繞著自己轉的,可以從老婆身上得到許多情緒支持;生完孩子以後,明明自己已經是神隊友,幫孩子洗澡、洗屁股、泡奶、陪睡樣樣都難不倒自己,自己下班後也做了那麼多,為什麼老婆仍不滿意,三不五時擺臭臉或口氣差?(爸爸OS:我上班已經很累了,還要我怎樣?)

  生了孩子,明明應該是走向幸福,卻無法避免地,總是快要跌進墳墓裡去。因為兩人都好需要被看見、被理解、被接納、被支持、被鼓勵,但兩人都自顧不暇、缺乏餘裕,自然就無法提供對方想要的情緒支持,更不用說進行有品質的溝通。

  在臨床工作裡,有幾件有效的事情,可以改善夫妻之間的溝通。但我必須說,這些事情「知易行難」,尤其在夫妻關係已經形成僵固模式以後,更難這樣溝通。以下指引是在夫妻關係尚未惡化前,可以嘗試的方法:

1.意識到自己的煩躁:
  
當你回到家,事事都看不順眼、想碎念一番時,不要對眼前的事情太信以為真,先忍住想碎念的衝動,想一下「除了眼前這些事情以外,我到底在煩什麼?」例如:媽媽晚上9點下班回到家,看到桌上吃完的食物還沒收,有果蠅飛來飛去;爸爸躺在沙發上滑手機,孩子還沒洗澡,也還沒睡覺,堅持要媽媽陪才肯睡,這位媽媽是否會覺得煩躁呢?肯定會,但若她說「為什麼你還沒幫孩子洗澡?都幾點了,還不讓他去睡?」以指責開頭的語氣,必定惹來紛爭。可是如果媽媽仔細去思考,自己到底在煩什麼,有可能是昨天媽媽失眠,今天想早早上床睡覺,但眼前一切卻可能讓她拖到12點才睡,讓她感到煩躁;也可能是上班累了一天回到家,很希望一切都已經打理好,能跟先生好好聊聊天。
  舉例來說,即使我是心理師,有時候我也難以在第一時間意識到自己的煩躁,我通常都是從自己今天「開車的脾氣」來意識到自己的煩躁,若我今天覺得路上很多三寶,我馬上就發現「啊!我好像心情不太好,我是怎麼了呢?」往前去回想剛剛發生了什麼事,有時候會發現只是一些小事,可是,煩躁通常是由一堆小事累積而成的。如果能夠一點一滴地去覺察,碎念的衝動就不會一瞬間衝向腦門,你會愈來愈能意識到自己怎麼了。

2.使用「我訊息」:
  
等煩躁的感覺過去,不再處於情緒浪尖上時,你可以使用「我訊息」告訴另一半你的感受。「我訊息」是代表我的想法和感受,但不能包含「你訊息」(指責對方),例如:不能說「都是因為『你』沒讓孩子睡覺,所以讓我很累。」或是「『你』為什麼都在滑手機,不陪孩子睡覺?」正確的「我訊息」應該是「我昨天失眠,我原本希望今天可以早點睡,但孩子現在還沒睡(中性的描述),可是我已經沒力氣處理孩子了。」或是「我真的很希望能跟你聊聊天,可是他現在還沒睡,感覺今天沒時間跟你聊天了,我覺得有點難過。」

3.詢問對方的感受並找到解決辦法:
  
有時候另一半聽完你說的話,仍可能會聽成「指責」,所以要詢問對方聽見什麼,以及他感受到什麼。可以告訴他「我沒有想指責你,因為那對我們的關係沒有幫助。我們來想想看怎麼做可以讓我們兩人今晚都好過一點,或許我可以整理餐桌,你願意陪孩子睡覺嗎?」若另一半說「可是我也很累,我都不想做。」那就要再度回到「我訊息」去溝通:「但是我也很累,而且我想先去洗澡,還是你先收拾餐桌,我洗完澡再陪孩子睡?」


  這些方法之所以知易行難,是因為人們很容易卡在情緒裡,例如:委屈和不公平感「為什麼都是我在做?他就可以躺著不做?他怎麼這麼自私!」此時就需要心理師協助梳理卡住的情緒,這些卡住的情緒,往往和你過去成長經歷有關,每個人的故事不一樣,需要個別討論和處理,才有機會對自己內在的情緒達成深刻的理解。
唯有情緒疏通,你能平靜地和對方講話的時候,溝通才有可能真正展開。因此,生了孩子,仍可以走向幸福,只要你對自己的情緒夠認識,你就能幫助另一半更認識你,用更有品質的模式相處下去。
圖片
預約諮商
作者/
趙薏婷 諮商心理師

現任   心寓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經歷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 諮商心理師、台灣電力公司 特約心理師、政治大學身心健康中心兼任心理師、輔仁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兼任心理師、基隆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兼任心理師、碩士班實習心理師外聘督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實習心理師
​專長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原生家庭探索、情緒與壓力調適(憂鬱/焦慮/恐慌等)、創傷治療、伴侶與人際關係、兒童青少年遊戲治療
0 評論

您的評論將在核准後發佈。


發表回覆。

    作者

    心寓心理師群

    文章時間

    六月 2025
    五月 2025
    四月 2025
    三月 2025
    二月 2025
    一月 2025
    十二月 2024
    十一月 2024
    九月 2024
    八月 2024
    七月 2024
    六月 2024
    四月 2024
    三月 2024
    二月 2024
    十一月 2023
    十月 2023
    九月 2023
    八月 2023
    七月 2023
    六月 2023
    五月 2023
    四月 2023
    三月 2023
    二月 2023

    類別

    全部
    人際關係
    伴侶關係
    家庭互動/親子關係
    自我探索
    認識心理諮商
    遊戲治療/藝術治療

    RSS 訂閱

  • 首頁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服務項目
    • 服務收費
    • 演講邀約
    • 晤談空間
    • 合作夥伴
    • 申訴管道
    • 其他心理相關資源網站
  • 專業團隊
  • 諮商預約
  • 心寓文章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