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Yu
  • 首頁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服務項目
    • 服務收費
    • 演講邀約
    • 晤談空間
    • 合作夥伴
    • 申訴管道
    • 其他心理相關資源網站
  • 專業團隊
  • 諮商預約
  • 心寓文章
  • ENGLISH

對心理與精神困擾的人來說,每天面對哪些「微攻擊」?

11/24/2023

0 評論

 
圖片
​文|麥志綱 臨床心理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我試著尋找有沒有什麼樣的資料可以讓我們稍加認識那些對別人的「微攻擊」,特別針對那些有著心理困擾、精神疾病等狀態的人。顯然是有人做過這類研究的,「微攻擊」或許可以分為三種主要的類型。
      「會不會是你想太多」或說「會不會是你太敏感」,這是我們常常對在你面前突然間指責別人的人,所會回應的話;對方在指責什麼呢?通常是說「好像被別人言語上欺負了」,「我被人瞧不起了」、或說「我覺得對方亂說話,沒有尊重我」。當自己的朋友跟你說這些話時,我們總是會選擇「會不會是你想太多」,因為有時候你會覺得那些「話」聽起來還好啊!

        「這話聽起來還好啊!」的心境,其實只是簡單地反應出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言語上的交換,我們不會賦予太多評價,或是覺得稀鬆平常,但事實上他有可能在特殊的場合,特殊的對象上產生傷害,這或許就是所謂的「微攻擊」。Derald Wing Sue博士(心理學家)提出過這樣的概念:
「微攻擊」是一種在溝通對話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偏見,通常是針對比較邊緣化的社會族群,這種偏見通常很隱微,但卻帶有一種粗魯,或是缺乏敏感度;有時候這些互動過程中也常忽略、排斥、否認或是不在乎對方心裡的想法、感受或是經驗。   

         以同志為例:對很多人來說「同性戀真的很噁心」這是一個很明顯的攻擊與歧視,但如果說「你好像不是那種很娘的同志」,或許對同志來說有時候聽起來還好,但有時候卻又聽起來很刺耳。在某些場合中或許這種對話,就成了「微攻擊」。

        再以精神疾病為例:如果你對一個憂鬱症的人說「你就是因為太憂鬱,才沒有人喜歡你」,這或許就是一個很明確的誤解,甚至是歧視,不用思考,對方一定聽了很不高興;但如果你是說「你為什麼不好好面對自己的生活呢?」這句話聽起來還好,或許有點像建議,但卻又暗指對方沒有振作起來,沒有認真面對自己的問題,其實也是某個層面,忽略了、排斥了、或是否認了對方可能在憂鬱這件事情所作出的努力,對憂鬱的人這種微微的攻擊也是能激盪出強大的波動的。

        「微攻擊」是一個隱藏在我們日常對話中的攻擊行為,或許起源於內心一種區分你我的動機,想要用一種簡單的說明,來區分我跟你的不一樣,而這也是歧視與偏見的根源。對在生活中與心理困擾搏鬥的人來說,這些因為污名化或偏見所產生的「微攻擊」更是每天心情不好的來源。

        對於面對心理與精神困擾的人來說,他們到底每天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微攻擊」呢?

圖片
        當我試著尋找有沒有什麼樣的資料可以讓我們稍加認識那些對別人的「微攻擊」,特別針對那些有著心理困擾、精神疾病等狀態的人。顯然是有人做過這類研究的,「微攻擊」或許可以分為三種主要的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我們對於心理困擾的人,擁有著一種能力不足的假設,我們常把人視為沒有能力去做很多人可以做的事情,例如我們覺得一定是他們太笨了,或是智商不夠,或是缺乏洞察。或許在某個程度心理困擾的人,因為情緒與心理思緒的干擾下,確實在許多做事或判斷事物的能力都表現得不好,但不代表著當干擾消失後,他們就無法表現的跟尋常一樣。

        第二種類型是我們對於心理困擾的人,總是認為他們需要被照顧、被保護,像小孩一樣無法自主。確實如上面談到的一樣,在干擾之下,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個人,確實有許多時候需要別人協助生活,但這不代表他們就應該被當小孩一樣,所有事都被別人決定,被別人照顧,而自己沒有自主的權力。
​
        第三種類型是對心理疾病或困擾的恐懼,這種預設來自於認為有心理困擾的人,是不穩定的,是危險的,是可能造成災害的,不論是對自己或別人,甚至有些人會認為這種心理困擾會互相傳播,太靠近心理疾病的人,也會讓我們變得精神不穩定,情緒有困擾。

        許多被診斷為心理疾病的人,時常會有情緒狀態的波動,或是一時奇特的想法,這時候時常就會被家人標誌為他可能有狀況。更讓人困窘的是有些人沒有不愉快,表現得快樂時,卻會獲得質疑某種更強烈的質疑,他的家人可能會更以為他有事發生,好像那些快樂與正向的表現,就是暴風雨前的寧靜,應該要被嚴肅以待,是不是他該吃藥了,還是該回診了。而這種對個人狀態的否定與質疑,也深深地透過微弱的行動傳遞攻擊給個人。

        我們對稍微靠近社會邊緣的人們所採取的攻擊,很多時候是無意識的,也很多時候是有意識地拐個彎說話的結果。這種「微攻擊」絕對會帶給個人傷害,而且很多時候的傷害是雙重的,因為攻擊細微,個人接收到攻擊受傷,但當跟別人抱怨這個攻擊時又時常無法獲得認同,這時候又產生另外的受傷。
​
        我們的偏見隨時隨地都會影響著我們的行為,而行為是我們與人連結的手段,語言是我們最常影響別人的行為。透過我們不經意的話語,那些貶低、看不起、覺得對方是小朋友,甚至不是人,而是一個病症患者,更是讓心理疾病在這個社會上越加嚴重的根源之一。我必須承認我時常有些用語也會傳遞著這種攻擊,例如「別總是封閉自己」,「沒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你也應該要解決你的問題」、「還是有很多人比你慘的」等等。這些都是我常常不經意講出的無奈之語,但卻也可能造成傷害,或許時時警惕自己,我們別讓「微攻擊」蔓延在自己的生活周遭。


​
參考文獻:Gonzales, Lauren,Davidoff, Kristin C.,Nadal, Kevin L.,Yanos, Philip T. (2015)Microaggressions experienced by persons with mental illnesses: An exploratory study.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Journal, Vol 38(3), Sep 2015, 234-241.

圖片
​作者/
麥志綱 臨床心理師

現任   心寓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經歷  坐忘心理治療所所長、宇聯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新竹生命線員工協助方案特約臨床心理師

​專長   因關係、成長、或生存處境所延伸的受苦經驗;憂鬱、焦慮與情緒議題,以及相伴的思緒困擾;對人際相處的失落與角色轉換議題;創傷經驗所延伸的適應性問題;面對精神疾病所帶來的生活適應困境;自我的成長與認同困境;關係衝突與家庭生活困境。
原文出處
預約心理諮商
演講邀約
0 評論

您的評論將在核准後發佈。


發表回覆。

    作者

    心寓心理師群

    文章時間

    五月 2025
    四月 2025
    三月 2025
    二月 2025
    一月 2025
    十二月 2024
    十一月 2024
    九月 2024
    八月 2024
    七月 2024
    六月 2024
    四月 2024
    三月 2024
    二月 2024
    十一月 2023
    十月 2023
    九月 2023
    八月 2023
    七月 2023
    六月 2023
    五月 2023
    四月 2023
    三月 2023
    二月 2023

    類別

    全部
    人際關係
    伴侶關係
    家庭互動/親子關係
    自我探索
    認識心理諮商
    遊戲治療/藝術治療

    RSS 訂閱

  • 首頁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服務項目
    • 服務收費
    • 演講邀約
    • 晤談空間
    • 合作夥伴
    • 申訴管道
    • 其他心理相關資源網站
  • 專業團隊
  • 諮商預約
  • 心寓文章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