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Yu
  • 首頁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服務項目
    • 服務收費
    • 演講邀約
    • 晤談空間
    • 合作夥伴
    • 申訴管道
    • 其他心理相關資源網站
  • 專業團隊
  • 諮商預約
  • 心寓文章
  • ENGLISH

小孩崩潰只能拿手機安撫?改善3C育兒的6個步驟

4/18/2024

0 評論

 
圖片
文|趙薏婷 諮商心理師

孩子在餐廳吵鬧,為了讓孩子乖乖坐著吃飯、不承受旁人關切的眼光,父母拿出3C,孩子馬上安靜下來,緊繃的張力瞬間降低,父母的壓力也得到緩解。
​
但,這真的是好方法嗎?

​        孩子在餐廳吵鬧,為了讓孩子乖乖坐著吃飯、不承受旁人關切的眼光,父母拿出3C,孩子馬上安靜下來,緊繃的張力瞬間降低,父母的壓力也得到緩解。父母也許瞭解「3C對孩子不好」,但不是很明確知道3C會如何廣泛地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展。通常可能等到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注意力不集中、人際衝突、老師頻頻抱怨時,父母才被迫正視問題。3C育兒表面上是情緒、人際或成癮問題,但往更深一層看,常常是家庭互動出狀況,包括父母長期承受照顧壓力且沒有後援、家人教養態度不一致卻無法好好溝通等等。要認識3C育兒這個議題,不能很淺薄地說「給手機就是錯」,需要從各種方面來思考,才能知道如何應對。3C育兒通常起源於某一種育兒困境,才會開始給手機。因此我會從育兒困境談起,再談談如何突破困境;接下來會從心理學角度介紹手機對孩子發展的影響,再討論要如何給3C,以及收回3C時若孩子反抗要怎麼溝通。
1.認識自己的育兒困境
  1. 你過得如何?上一次感覺被照顧是什麼時候的事?情緒不好時是否有人能聊聊?
  2. 你跟伴侶相處得怎麼樣?上一次好好聊天是什麼時候?
  3. 你的育兒生活怎麼樣?最常有的感覺是什麼?生氣/煩躁/失望?有足夠的後援嗎?
       
         如果父母光是應付生活,已經沒有餘裕陪伴孩子,那麼給孩子3C實在是很能夠理解的事。這不是父母的錯,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子的力量,需要阿姨來陪玩一下、再跟鄰居姊姊玩扮家家酒,再去隔壁阿嬤家吃個點心,旁人為孩子撐出的空間,不僅讓孩子的人際互動豐富起來;旁人也為母親撐出一個心理空間,讓母親喘口氣,轉換心情後再回來陪伴孩子。但是現代家庭的組成,隔壁住著誰可能都不知道了,社區有哪些同齡孩子更不可能知道,不可能達成以上的養育環境,這讓父母雙方承受過大的壓力。

       
        再者,沒有一門課程教過「如何當父母」,父母知道要和孩子溝通,可是孩子不接受或哭鬧時,父母因為沒有空間思考,只能本能地讓情緒揮舞,用過去自己被養大的經驗對待孩子,事後又會後悔,對孩子抱歉,也對自己失望。但是如果相同情境再來一次,結果可能還是一樣。作為父母,這些重複的經驗令人相當挫折。那麼是否有人陪伴父母一起思考,要如何改善親子關係呢?難道育兒生活只能勉強撐下去、過一天算一天嗎?


二、為自己撐出空間
​        想讓孩子過得好的話,不是砸資源在孩子身上,期盼孩子會神奇地變好。想像一下你小時候的經驗,就算你父母沒有在你面前吵架,你是不是仍然能感覺到氣氛有點緊繃?孩子往往是第一個察覺家裡氣氛變化的人,孩子就是這麼地敏銳。因此,父母反而需要把資源先放在自己身上,父母過得好、心情好,家裡氣氛不緊繃、不充滿責備,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發展自己的能力,學習也能事半功倍。以下為一些撐出空間的參考方式,你也可以思考適合自己的方式:
  1. 想一些情緒不好時可以「立即」做的事,例如:躲進房間幾分鐘、開冰箱拿飲料喝、沖一杯咖啡喝、去便利商店買支冰淇淋、正念搭配腹式呼吸。
  2. 規劃一些me time時可以做的事,例如:泡澡、去大自然走走。
  3. 主動與身邊的媽媽朋友連結,一起帶小孩出去玩。不只交流經驗,也可以讓孩子練習互動。如果可能的話,或許可以輪流幫對方帶一下小孩,兩人都有機會放風。
  4. 尋找媽媽團體,加入媽媽社團、共學團體,了解其他人的育兒困境並交流想法。
  5. 尋找托育資源,不只找在宅保母,也可以找2-3個臨托保母、到府保母,也可以找各縣市的居家托育中心協助。
  6. 如果跟朋友聊,仍然無法處理育兒的難關(道理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那可能與過去經驗、創傷或潛意識有關,建議與心理師談談,了解那些不舒服情緒背後的成因。
三、為孩子撐出空間
        以餐廳吃飯孩子吵鬧為例,1歲後的孩子吵鬧通常是因為餓或無聊。可以在點完菜後,先帶孩子到外面晃一晃,認識周遭環境。等上菜後,回到餐桌上做一些小活動:觀察桌上有什麼餐具(輕敲試試看聲響)、觀察餐廳裝潢的細節(燈的形狀和顏色)、介紹菜色給孩子認識(顏色、味道等)。也可以帶貼紙書、磁力拼圖、水畫筆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等到孩子吃完又開始不耐煩時,可以再準備點讀筆或水果,讓孩子在位置上再待久一點。
​四、了解3C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疏通自己的情緒後,3C就不一定會成為替代陪伴的選擇。此時可以想想,看3C對小孩的「身心發展」的影響是什麼?孩子可以看卡通學人際互動、看片學英文,跟同儕相處時也能增加話題。不過,也要留意「手機腦」引發的睡眠、健康、心理、學習方面的問題。

        以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使用手機產生多巴胺的犒賞機制,會引發許多問題。首先,孩子無法專心,我曾聽一個手機成癮的高中生說過:「我想讀書,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讀不進去。」其次,手機的單向互動,使得孩子的語言和認知能力沒有機會發展。因為手機只要按一個鍵就會有多樣的回饋,孩子對複雜的思考過程會失去耐心和興趣,他沒有興趣認識自己的情緒、如何表達自己、如何理解他人。對於需要思考的情境,一概變成「你直接告訴我怎麼做」,如果要他多想一點,他反而會一片空白。第三,過度使用手機也會讓入睡前過於興奮、睡眠品質下降、影響作息和情緒。第四,孩子減少大肌肉活動的機會,影響孩子日後的肢體發展,進而影響自信心的建立。此外,父母也不能期待孩子「自主停止用手機」,尤其是獨生子女、沒有同儕一起玩、感覺很無聊時。孩子一直滑手機,不是孩子沒有自律的能力,是因為手機軟體和遊戲的設計團隊的,不斷在研究「如何讓用戶一直留在軟體上」。因此,希望孩子自律使用手機,恐怕是不切實際的期待。

​        對國小後、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若孩子跟父母連結不深,在學校又遭遇挫折,很可能想從網路上得到認可,但是孩子可能難以應付社群媒體中的炫耀及比較心態,進而產生「他們的生活看起來都好好,我卻好普通,一定是我不夠好」的扭曲認知。孩子也可能無法輕易辨識出感情詐騙、誘導犯罪、引導自傷等問題。雖然手機使用存在許多風險,但父母若一味地禁止,恐怕孩子用更不健康的方式取得,例如:幫同學做事來換取手機。

圖片
​五、思考給予3C的作法
        父母需要先知道過度使用手機會導致的後果,再想想要做到什麼程度。如果你決定要給孩子手機,可以想想:「一週看多久的手機,可能不至於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要怎麼跟孩子約定使用時間?」請朝「具體、可量化」的方向去做約定,比起跟孩子說「只能看30分鐘」,最後再被孩子討價還價地說「我還沒看完,再5分鐘。」不如直接陪他挑選影片,並告訴他「看4部短影片」會是更明確的作法,並在他看最後一部影片時提醒「這是最後一部影片了喔,看完我們就要去做OO事情了(孩子有興趣的事)」。若孩子激烈抵抗,請參考下一步。
六、永遠回到親子關係去處理衝突
        若孩子無法做到承諾,不需要罵孩子:「剛剛說好的,你又沒做到。」孩子還在練習欲望滿足與衝動控制的界線,有時候他能夠做到,有時候做不到,這都很正常。只是做不到的時候,容易發生親子衝突,此時可以參考「父母效能訓練」的三個步驟去應對,我們以「4歲小孩想看卡通汪汪隊、但媽媽認為他已經看太久了」為例子來討論:
​
  1. 同理(同理孩子的情緒):「你還好想看汪汪隊哦?剛才看到消防車去救火,好想繼續看對不對?」當孩子能夠冷靜下來聽你說話,代表你同理得到位。如果孩子還是繼續哭鬧,就繼續同理:「哇,你好生氣媽媽把手機拿走對不對?你不想要媽媽把手機拿走,你想要繼續看影片。」同理直到孩子稍微冷靜下來為止,若孩子仍大哭大鬧可以說:「你可以生氣,媽媽會在這裡陪你,等你好一點媽媽再說話。」但若家長已經被激怒,此時講什麼都沒有用,請回到第一步,先釐清和照顧自己的感受。
  2. 我訊息(說出你的感受):「媽媽有注意到,雖然看汪汪隊的時候很開心,可是結束時你常常都會很生氣。這樣每次時間快到的時候,媽媽都會很煩惱,不知道要怎麼跟你說才好。」
  3. 第三法(一起想出雙贏的解決辦法,讓孩子參與做決定的過程)。孩子可能會說:「那以後就都看3部影片。」媽媽:「好方法耶,那你希望我怎麼提醒你呢?」孩子:「用鬧鐘嗎?」媽媽:「可是每部影片的長度不一樣啊,有可能鬧鐘響了,可是你還沒看完影片啊!」孩子:「那不然畫圈圈好了,看完一部就在紙上畫一個圈圈。」媽媽:「那媽媽會看著喔,你看完一部就要畫一個圈圈喔!畫完三個圈圈就不能再看了喔!」如果孩子做到了,媽媽也要肯定孩子的努力。後續也可以跟孩子用影片的內容玩遊戲:「你把剛剛影片裡的故事演一遍給媽媽看好不好?」 ​
​七、心理師對3C育兒的想法
          我在臨床工作中看見許多問題年輕化,例如幼稚園的特殊生比例變高(一個班級可能有1/3有情緒障礙或自閉類群等問題)、國小生自殺率逐年升高,這些都令人十分擔憂。我認為這些問題除了與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家庭結構改變以外,與3C使用及社群媒體的興起有密切關係,孩子對自己的認同不再是我交了多少朋友、上次誰不想跟我玩、我會什麼才藝、上次美勞比賽我得了最高分,不再是這些「真實的經驗」;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我的IG有幾個粉絲、昨天發的限動誰有看到、別人發的抱怨貼文是不是在講我、好羨慕誰去了網美景點,是這些虛虛實實、篩選過的、過度美化的「虛實交錯」經驗,孩子難以建立穩固的自我認同,受到挫折時,也就容易往自我毀滅的方向去。

         因此,我的建議是學齡前盡量不給3C,因為給了就很難回頭,回頭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若不給3C,父母會需要花更多時間在孩子身上,但你的付出都會成為孩子未來的養分,他有機會大量探索這個世界(對學習產生興趣);練習在無聊中發揮創意、找到樂子(培養自我安撫的能力);喜歡思考並善於表達(具備人際溝通的經驗)。若父母真的太累、找不到資源幫忙,為了讓自己喘息,偶爾給孩子3C的話,也不用苛責自己,因為你心情好,才有空間好好對待孩子,只要留意使用時間的問題即可。

          在這個年代裡,願意生小孩已經不容易,願意陪伴小孩、思考如何陪孩子成長更是不簡單,希望每個父母都能找到資源幫助你們的家庭,一起陪孩子好好長大。

​
​
圖片
預約心理諮商
​​作者/
趙薏婷 諮商心理師

現任   心寓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經歷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 諮商心理師、台灣電力公司 特約心理師、政治大學身心健康中心兼任心理師、輔仁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兼任心理師、基隆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兼任心理師、碩士班實習心理師外聘督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實習心理師
​專長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原生家庭探索、情緒與壓力調適(憂鬱/焦慮/恐慌等)、創傷治療、伴侶與人際關係、兒童青少年遊戲治療
0 評論

您的評論將在核准後發佈。


發表回覆。

    作者

    心寓心理師群

    文章時間

    五月 2025
    四月 2025
    三月 2025
    二月 2025
    一月 2025
    十二月 2024
    十一月 2024
    九月 2024
    八月 2024
    七月 2024
    六月 2024
    四月 2024
    三月 2024
    二月 2024
    十一月 2023
    十月 2023
    九月 2023
    八月 2023
    七月 2023
    六月 2023
    五月 2023
    四月 2023
    三月 2023
    二月 2023

    類別

    全部
    人際關係
    伴侶關係
    家庭互動/親子關係
    自我探索
    認識心理諮商
    遊戲治療/藝術治療

    RSS 訂閱

  • 首頁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服務項目
    • 服務收費
    • 演講邀約
    • 晤談空間
    • 合作夥伴
    • 申訴管道
    • 其他心理相關資源網站
  • 專業團隊
  • 諮商預約
  • 心寓文章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