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Yu
  • 首頁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服務項目
    • 服務收費
    • 演講邀約
    • 晤談空間
    • 合作夥伴
    • 申訴管道
    • 其他心理相關資源網站
  • 專業團隊
  • 諮商預約
  • 心寓文章
  • ENGLISH

陪伴孩子練習告別,輕輕擁抱悲傷的五本繪本

4/5/2023

0 評論

 
圖片
文|張雅舒 諮商心理師

一個有能力表達愛的兒童,自然有表達悲傷的需要 。透過故事與隱喻的力量,可以輕輕擁抱孩子的心,陪伴彼此的失落與悲傷。 

​

      提及「死亡」是大多數人的禁忌,因為死亡代表著疾病、分離、孤單、危險, 還有對未知的恐懼等。人們常說「囡仔人有耳無喙」,覺得很多事孩子都不必理解,也無須多言,更不用說要跟兒童談及死亡的議題。有些人認為兒童對死亡的認識有限,所以悲傷的感受是短暫且容易遺忘的;有時候大人也身處在悲傷的情緒中,還沒有準備好如何跟孩子開啟這個話題。

       然而美國兒童悲傷治療的專家Linda Goldman (1996) 認為要幫助孩子走出悲傷,必須要打破沉默,並以愛與安全感緩解他們的傷痛。英國發展心理學家 John Bowlby(1980) 主張哀悼的歷程,是一個調適的歷程。哀悼需要足夠的時間來表達,逐漸學習而適應。也就是說「足夠的哀悼時間」,還有「情緒的表達」都是讓哀傷可以調適、逐漸復原的重要條件。
​

       其實一個有能力表達愛的兒童,自然有表達悲傷的需要。但是面對「死亡」這個複雜的難題,到底要怎麼靠近才好呢?這些大人們也難以啟齒的話,就讓繪 本來說吧!透過故事與隱喻的力量,輕輕擁抱孩子的心,陪伴彼此的失落與悲傷。 

圖片


作者:沃夫.艾卜赫
出版社:大穎文化
出版日期:2012/09/10 


       《當鴨子遇見死神》陪伴孩子理解死亡是生命 本質的一部分。透過鴨子跟死神簡單的對話,重新認識死亡這回事。原來「生」和「死」是同時存在的,在我們活著的同時,死神也隨侍在側。故事中,死神像個朋友一樣,陪著鴨子一起去池塘覓食、爬樹,回答鴨子對於死後的種種疑問,分辨生與死的界線。

​       
一直到最後,死神目送生命的河流帶著鴨子離開,幾乎悲傷了起來。因為死亡確實令人感到悲傷,連死神都不例外。 

圖片



​
作者:艾蜜麗‧弗利德 繪者: 傑基‧格萊希
出版社:
格林文化
出版日期:1999/09/30 


     《爺爺,有沒有穿⻄裝?》故事的主角布魯諾的爺爺去世了,他以為爺爺好像 睡著了,只是永遠不會醒過來。他開始好奇爺爺究竟去了哪裡?故事裡仔細描 繪孩子面對死亡可能會有的複雜心情,像是當意識到爺爺真的不在了,沒辦法繼續陪他了,讓布魯諾覺得很生氣。或是他覺得胸口有點痛痛的,好像有一個洞,可是隨著時間過去,胸口的洞好像也慢慢變小了。

​        最後,布魯諾開始明白,儘管爺爺不在了,但依舊活在他的心中。當我們陪著布魯諾走過哀悼的歷程,好像也陪伴了自己面對死亡可能會有的困惑與悲傷,共同找到跟逝者保持連結的方式。 

​

圖片



​
作者:內田麟太郎
繪者: 高巢和美
出版社:
大好書屋
出版日期:2016/10/05 

     《可以哭,但不要太傷心》以爺孫的情感 出發,透過逝去爺爺的口吻,傳達出對孩子濃濃的愛,表達對悲傷與想念的允許, 連結彼此過往的回憶,還有對孩子未來人生的想像與期待。 

       對所有的人來說,親人的離去,本來就是一 件讓人難受的事情。就像故事裡的爺爺說的「你可以哭,因為這本來就是很難過悲傷的事情。」可是爺爺還說「但不要太傷心,因為我喜歡的,是臉上帶著笑容的你!」這樣的話語,不僅同理了孩子的悲傷,同時也表達了對孩子的愛與盼望。不禁讓人內心充滿了力量,可以繼續帶著對親人的想念,重新展開對生命的笑顏!



圖片

作者:海狗房東
繪者: 貓魚
出版社:維京
​
出版日期:2021/06/28 

     《發光的樹》說的是死後靈魂的世界,卻也像是探問活著的每一天。什麼時候你會感覺到自己發光了呢?可能是讓你感覺快樂、幸福或特別被愛的時刻吧!就算是所 愛的人永遠離開了我們,卻沒有被我們遺忘,還是有讓彼此曾經感覺發光,以後想 起來還是會繼續發光的時刻吧!可能像是 ⋯⋯第一次表演的時候、與家人團聚的時候,而專屬於你們發光的時刻又是什麼呢? 陪著孩子一起記得這些重要的時刻吧!


圖片

作者:荒井良二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14/01/01 


     《天亮了,開窗囉!》的作者荒井良二, 在日本經歷三一一地震,急待重建的時 候,創作了這個為人們帶來希望的故事。 透過一個個開窗的舉動,連結一幕幕日常的風景。用美麗的光線和奔放的色彩,開啟每一天的序幕。彷彿在告訴我們,不論 環境遭遇多麼大的變動,還是要維持如常 的作息,穩定生活的節奏;無論生命發生 多麼困難的事情,還是可以打開心緒之窗,好好欣賞還在這裡的景色,好好珍惜還在身邊的人。

​        經歷失去親人的失落,走向復原的歷程,是一條漫漫長路,多麼不容易的事。 因為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如何面對死亡,安頓失落的情感,所以你我的理解與陪伴,對孩子來說尤其重要。讓我們在輕輕擁抱孩子悲傷的同時,也慢慢療癒自己的心吧!藉由上述五個故事的分享,陪伴孩子還有自己踏上這段復原之路,展開這趟想念與告別的旅程。 



參考文獻
陳重仁(2001)。 打破沉默:幫助孩子走出悲傷。臺北:張老師。
吳秀碧 (2017) 。 客體角色轉化在非複雜性哀傷諮商影響之初探。中華輔導與 諮商學報,48,71-106。 


​

圖片
預約張雅舒心理師
作者/
張雅舒 諮商心理師

現任   心寓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經歷 
伊甸活泉之家諮商心理師、臺北市藝術統合教育發展研究會師資
​專長   兒童遊戲治療、表達性藝術治療、青少年心理治療、家長親職諮詢、失落與創傷議題、自我探索與整合
0 評論

您的評論將在核准後發佈。


發表回覆。

    作者

    心寓心理師群

    文章時間

    五月 2025
    四月 2025
    三月 2025
    二月 2025
    一月 2025
    十二月 2024
    十一月 2024
    九月 2024
    八月 2024
    七月 2024
    六月 2024
    四月 2024
    三月 2024
    二月 2024
    十一月 2023
    十月 2023
    九月 2023
    八月 2023
    七月 2023
    六月 2023
    五月 2023
    四月 2023
    三月 2023
    二月 2023

    類別

    全部
    人際關係
    伴侶關係
    家庭互動/親子關係
    自我探索
    認識心理諮商
    遊戲治療/藝術治療

    RSS 訂閱

  • 首頁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服務項目
    • 服務收費
    • 演講邀約
    • 晤談空間
    • 合作夥伴
    • 申訴管道
    • 其他心理相關資源網站
  • 專業團隊
  • 諮商預約
  • 心寓文章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