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ch Me Play!是由英國倫敦塔維斯托克中心研發,陪伴孩子玩出好品質遊戲的一種模式。透過事前準備以及4個重要的提示,協助家長或照顧者陪伴孩子一起玩耍,一同成長!(引自Watch Me Play! Manual ) 遊戲前的準備工作: 在玩遊戲的過程中,你可以這樣做: 1.發展孩子主導的遊戲:讓你的孩子帶頭,允許他們自由發揮,選擇他們要做的事情,而你可以等待被邀請加入遊戲。 2.專注觀察孩子的遊戲:試著放下手機或關掉電視,在這段時間全心地關注你的孩子。 3.跟孩子說說他們的遊戲:用簡單的方式跟孩子說說你看到他正在做什麼。這能讓孩子感覺放心,因為你和他在一起,分享他有興 趣的事物。 4.與其他大人討論孩子的遊戲:這可以幫助你更留心孩子,享受與孩子在一起的樂趣。與他們分享當孩子在玩的時候你有什麼感 覺,也會很有助益。 這四點提示看似簡單,實際操作起來卻不見得容易。 你可能會開始思考下列的常見問題: 1.為什麼要由孩子主導遊戲? 遊戲是孩子的溝通方式,也是我們瞭解孩子內心世界的渠道。讓孩子自由玩耍,你會發現孩子的遊戲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及功能。有時是在分辨現實跟想象間的差異,有時是在角色扮演和轉換身份認同,有時候是在宣洩情緒,調節內在感受。 也就是說,「遊戲」是孩子面對及處理不同生活經驗的方式。 孩子大多沒辦法掌握自己的生活,這時由孩子主導的遊戲,可以讓孩子重拾對生活的某種控制感。舉例來說:有的孩子熱衷扮演警察或超人來消滅壞蛋,藉以安頓內心世界的不安全感;有的孩子喜歡擔任醫生,除了消弭對生病受傷的無助感受,能夠治療疾病或修復傷口,讓他們對可以照顧所愛的人還有自己更有信心。如果他一直玩重複的遊戲,或只是在扔玩具,難道我不需要教他不同的方式嗎?孩子的遊戲經常以同樣的形式反覆進行,有時會有一點變化,有時則是完全相同。 重複可能是孩子在學習他們能做什麼,以及理解事物如何運作的一種方式。 就像是著名的壓舌板遊戲,當孩子不經意讓東西掉落,若你撿回交還給他,他可能會再一次失手,甚至故意扔下去。這個反覆失去,又重新得到的經驗,其實跟孩子百玩不厭的躲貓貓遊戲相似,因為這樣的遊戲可以表達出他們對分離和失去的焦慮,他們透過再度找到這個人,重拾對自我跟世界的掌握感。 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教孩子要怎麼玩,怎麼做比較好,等於是關閉了孩子溝通的渠道。 那麼當孩子難以表達內在感受的同時,也就無法透過遊戲來調節這些內在的經驗。除此之外,「遊戲」是創造力的發源地,孩子從中發掘新的經驗,以及源源不絕的靈感。所以最好的遊戲是自發的,而不是順從或勉強的,過度教導或指引孩子的遊戲,意味著限制或破壞小孩子的創造潛力。 2.「看」孩子的遊戲有什麼好玩的? 開啟一場新的冒險,需要大人的隨侍在側。一般來說,孩子會需要先觀察或徵詢大人對新事物的反應,再回過頭來繼續探索與遊戲。所以得到你的充分關注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哪怕只是專心地「看」著孩子玩,都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協助孩子安心的探索世界。此外,觀看孩子遊戲,還能幫助他培養獨處的能力。溫尼考特(1965)強調「獨處的能力,是情感發展成熟的重要表徵」,以及重視「嬰幼兒於母親在場的情況下獨處的經驗」。也就是說,獨處的能力是源自於嬰兒對母親的在場和關愛的回應而來。 有一個既可靠又不過度要求的大人相伴,享受一段有限時間的獨處,將有助孩子在心中保存這些穩定的、品質好的體驗,並延續到未來的生活當中。 孩子自己玩得很開心,我在一旁做自己的事情(看電視、滑手機)真的有關係嗎?就算是很短的時間,暫時關閉電視與放下手機,也可以大幅提升孩子遊戲的品質。因為擁有一個完整的經驗,可以讓孩子對時間有掌握感。 當遊戲的開始跟結束可以被確立下來,不被干擾或打斷,孩子就可以好好享受遊戲的過程。 更何況在安靜的時刻與孩子互動,才能慢慢發現他們心中的想法。孩子往往需要一些時間,用一種輕鬆的方式,來消化與理解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種種事情。 3.大人在孩子遊戲中扮演什麼角色? 瞭解「觀看」的重要性以後,可以在遊戲中擔任「旁觀者」,也可以擔任「參與者」,這裡的參與除了一起玩,還要一起想!因為當大人與孩子一起思考他的遊戲,孩子會感覺自己被理解。另一方面,透過你的談論與引薦,同時在幫助孩子理解這個世界。試著用簡單的語言來描述遊戲,不用一直追蹤與談論,保持適當的沈默。因為孩子可能在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我們的耐心等候,有助孩子為自己的想法找到逐步形成的空間。舉玩拼圖為例,當孩子因為無法找到拼圖合適的位置,而變得越來越焦慮且煩躁。我們可以先專注地觀察一段時間,再嘗試以下列的方式與孩子進行討論: 描述行為:「恩你還在找,找到拼圖適合的地方⋯⋯」 談論感受:「這個拼圖好難拚,讓人覺得好煩喔!」 肯定:「我看到你一直在努力,嘗試不同的辦法。」 鼓勵:「好像還差一點,我們再試試看吧!」 先從旁觀察與感受,再與孩子談論他的遊戲。因為我們需要一些時間,來衡量孩子所面對的問題。當大人可以對這些不同的感覺表示關心與接受時,問題就能在某種程度上迎刃而解。如果歷經上述的嘗試,孩子還是沒有辦法自己思考,找到合適的辦法。我們也可以適度參與孩子的遊戲,像是稍微轉換拼圖的方向,讓拼圖的形狀更容易與缺口相連。於是,孩子自行摸索以後,順利將拼圖放了進去,並露出愉快的神色。透過情緒上的支持與陪伴,還有適度的討論與協助,我們可以幫助孩子「看見」幾分鐘前還不可能發生的事。 過程中,大人將孩子煩躁且四散的自我碎片收攏起來,在情緒上給予安頓,讓孩子覺得自己被了解的同時,從中獲得了成就感及喜悅感。 4. 面對遊戲中的攻擊行為該如何是好? 只要沒有人受傷,不需要過早矯正孩子的行為,儘可能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讓他們自由玩耍。這樣一來,孩子會在遊戲中自然表達出攻擊性、憤怒、哀傷等情感,靠著自己的力量去消化這些不舒服的感覺,逐漸平復心情。以深受大人小孩喜愛的繪本《野獸國》為例,書中的孩子阿奇因為受到媽媽責罰,心裡覺得好生氣。經由無窮的想像力,阿奇在野獸國大展身手、盡情撒野過後,突然覺得有點寂寞,想念起媽媽的味道。遊戲即一個想像與現實的過渡空間,透過想像的情境,孩子可以體驗自己心理現實的經驗,因此他們能夠真實的表達生氣,透露心中的壞點子,在一個讓人安心的地方,讓內在的小野獸跑出來透透氣。 也就是說,當攻擊衝動的行為,在遊戲想像中自然浮現,被大人從旁守護與承接,孩子就能漸漸體會情緒本身並不危險。 不需要有激烈的行為,情緒就可能被理解,自我的不同面貌也可以被接納,進而統合正負向的情感經驗,發展完整的自我。 Q:當孩子玩得很瘋,讓人實在難以忍受,我該阻止他嗎? 尊重孩子的自主性,涵容他們的情緒,不表示全盤接受破壞性的行動,尤其是會讓自己或他人受傷的行為。一旦發生這樣的情況,就是在要求你設立界線,將遊戲喊停,幫助孩子遏制怒氣,防止遊戲中令人害怕的一面出現。設立界線的時機,除了阻止危險行為,還要參照大人自身的界線。因為有時孩子的遊戲不見得涉及危險,可是卻讓人難以忍受,像是很瘋狂、髒亂、吵鬧、殘忍、單調等。每個人對不同經驗的接受程度都不盡相同。 如果孩子的遊戲讓你感覺很不舒服,可以直接向孩子表達你的感受,並說明你的底線。 因為孩子也需要經驗完整的你,需要瞭解他的行為對別人造成的影響,以及學習接受限制。除此之外,跟另一個瞭解孩子的成人,像是家人、保母或是老師,討論孩子的遊戲可能會有所幫助。談論你在觀看孩子遊戲時看到的情況,以及跟孩子遊戲時的感覺,這可以幫助你得到足夠的情感支持,更瞭解並享受孩子的遊戲。 試試看Watch Me Play!讓我們一起玩吧!無論大人小孩,每個人都可以享受遊戲,並且從中獲益。定期在家進行Watch Me Play!有些父母會立即看到孩子的變化,有些人則是在兩到三週後留意到一些轉變。
0 評論
您的評論將在核准後發佈。
發表回覆。 |